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英国文学的命运共同体表征与审美研究”文献卷最新译作出版!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
英国文学的命运共同体表征与审美研究
《英国文学的命运共同体表征与审美研究》是2019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包括《理论卷》《诗歌卷》《小说卷》《戏剧卷》和《文献卷》五个子项目。作者聚焦文学本体,全面系统地阐述了英国共同体思想的历史演进和文学想象,并通过对大量文学案例的剖析,深入探讨了历代英国经典文学作品中受“命运”支配的各种共同体的性质、特征、诉求、核心价值观及其美学表征的艺术价值和社会意义。本项目成果是对现有的以哲学和社会学为主的共同体研究的补充,旨在为现代化和多元文化语境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有价值的文学阐释与学术视角。
总主编
李维屏,上海外国语大学外语学科学术委员会主任,上海市外国文学学会会长、党工组组长,中国高校外语学科发展联盟秘书长,《英美文学研究论丛》主编,《外语高教研究》主编,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已出版著作、教材和译作近40部,发表论文近80篇。
主 编
查明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著有《中国20世纪外国文学翻译史(上、下卷)》《一苇杭之:查明建教授讲比较文学与翻译研究》等,译有《比较文学批评导论》《什么是世界文学?》《非洲短篇小说选集》等。
主 编
张和龙,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外国语大学文学研究院副院长,《英美文学研究论丛》副主编。英国剑桥大学英文系、美国耶鲁大学英文系访问学者。曾获教育部直属院校“宝钢优秀教师奖”。已出版专著、译著、教材等近20种,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80余篇。
总论 (节选)
值得关注的是,长达千余年的英国文学史折射出一个极为重要的现象:即历代英国作家不约而同地将“命运共同体”作为文学想象的重要客体。英国的经典力作大都是作家在不同历史阶段对社会群体和其中个体的境遇和命运的生动写照。许多经典作家在书写人的社会角色、话语权利和精神诉求时体现出强烈的“命运”意识和“共同体”理念。在对英国文学历史做一番哪怕是最粗略的浏览之后,我们不难发现,自开山之作《贝奥武甫》起,英国文学中的命运共同体表征一脉相承,绵亘不绝。例如,杰弗雷·乔叟(Geoffrey Chaucer, 1343 — 1400)的《 坎特伯雷故事集》(The Canterbury Tales, 1387—1400), 托马斯 · 马 洛 礼(Thomas Malory, 1415 — 1471)的《亚瑟王之死》(Le Morte d’Arthur, 1470),托马斯 · 莫尔(Thomas More, 1478— 1535)的《乌托邦》(Utopia, 1516),约翰 · 弥尔顿(John Milton, 1608 — 1674)的《 失乐园 》(Paradise Lost, 1665)和约翰 · 班扬(John Bunyan, 1628 — 1688)的《天路历程》(The Pilgrim’s Progress, 1678, 1684)等早期经典力作都已不同程度地反映了共同体思想。从某种意义上说,英国文学不仅生动再现了共同体形态和社群结合方式的历史变迁,而且也充分体现了对命运共同体建构与解构的双重特征,因而在本质上是英国意识形态、文化观念和民族身份建构的深度参与者。此外,英国作家对共同体的着力书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文学批评与审美理论的发展,并引起了人们对共同体机制与悖反的深入思考与探索。显然,英国文学长达千余年的命运共同体表征已经构成了本体论和认识论评价体系。
......
毋庸置疑,源远流长和体量巨大的英国文学为我们全面系统地研究共同体提供了极为丰富的文学资源。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英国文学在不同历史语境中的共同体书写展开深入研究,既符合英国文学创作与批评的发展逻辑,也有助于人们从其纷繁复杂的文学案例中探索社会主体的境遇和命运,厘清共同体形塑与崩解的社会成因。应当指出,注重文内与文外的勾连,平衡文本分析与历史考据,在现象研究的基础上建构文学表征视阈下的共同体批评理论与学术范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一种具有原创性的构想,它一方面回应了当下人类社会高度分化但社会责任却无法由传统共同体有效承担的形势,另一方面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构想的发展。
—— 李维屏
英国文学的命运共同体
表征与审美研究
《理论卷》
《诗歌卷》
《小说卷》
《戏剧卷》
《文献卷》
《文献卷》总序(节选)
《英国文学的命运共同体表征与审美研究 文献卷》(下文简称《文献卷》)是一套西方共同体文论与文学批评译丛。这套译丛共有著作七种,主要译自英、美、德、法、西等国学者的共同体著述,是多语种团队协作翻译的成果。本套译丛以文学学科为中心,以其他学科为支撑,重点选择欧美学术界,尤其是文学研究界的共同体著述,通过学术导论或译序的方式对相关著作进行译介与研究。从著作类型来看,其中两种是共同体理论著作,分别是杰拉德 · 德兰蒂的《共同体》(第三版)与安东尼· 保罗· 科恩的《共同体的象征性建构》;另外五种是文学学者的共同体批评著作,分别是 J. 希利斯 · 米勒的《小说中的共同体》、赛琳 · 吉约的《文学能为共同体做什么?》、雷米· 阿斯特吕克主编的《重访共同体》、玛戈 · 布林克与西尔维亚 · 普里奇主编的《文学中的共同体——文学— 政治介入的现实性》、杰拉尔多· 罗德里格斯—萨拉斯等人主编的《共同体与现代主义主体新论》。
......
《文献卷》共有著作七种,其中六种出版于近10年内,而过去10年也是国内文学批评界对共同体问题高度关注的10年。因此,这套译丛的出版对于批评界研究文学中的共同体表征,探讨文学与共同体的双向互动关系,以及文学视阈下的共同体释读与阐发,无疑能起到积极的作用。将西方最新共同体研究成果译入中国,还可以直接呼应当代中国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价值共识,也有助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批评视角下的共同体研究。
—— 张和龙 执笔
查明建 审定
共同体(第三版)
COMMUNITY (THIRD EDITION)
共同体(第三版)
ISBN:978-7-5446-7409-6
作者:(英) 杰拉德·德兰蒂 著
译者:曾桂娥
总主编:李维屏 / 主编:查明建 张和龙
出版时间:2023-09
定价:58.00元
优惠价:40.60元
(点击图片可进入小程序查看)
内容简介
《共同体》(第三版) (Community, Third Edition, 2018)是英国学者杰拉德·德兰蒂的经典著作。该著作初版于2003年,历经2010年和2018年两次修订,内容更具时效性。第三版对所有章节均有修订和拓展,并新增了对低碳共同体和共同体的发展理论的讨论,以及对欧洲身份认同问题的探讨,体现了德兰蒂对共同体的持续思考和理论贡献,也说明共同体理论是动态发展、持续更新的,具有鲜明的未来向度。作者在结论中指出,在全球化时代,共同体的复苏与归属危机密不可分。共同体能否与地域确定关联,或者依然停留在想象中,这是未来共同体研究的重要话题。
译者序 (节选)
英国学者杰拉德· 德兰蒂(Gerard Delanty,1960— )所著的 《共同体》(Community)系统梳理了“共同体”概念的发展脉络,从哲学、社会学、人类学、宗教、文化等多视角、全方位地介绍了西方的共同体理论,是目前最为详尽的介绍共同体理论的专著之一。该书辅之以案例说明,兼具理论性与实践性,是一本非常实用的介绍性共同体理论专著。
德兰蒂在全面介绍共同体的相关理论和发展脉络时,列举了许多理论家及其著述,并提纲挈领地总结不同理论家的核心理论和值得争辩之处,让人颇有观看“华山论剑”的眼花缭乱之感。作为该书的译者和文学批评者,我试从共同体理论、共同体文学创作及文学批评实践三方面略做探究。
......
自2003年《共同体》首次出版以来,该作经历了2010年和2018年两次修订。与之前的版本相比,第三版增加了一些新内容,体现了与时代发展的同步,例如:对低碳共同体的讨论折射出全人类普遍面临的气候变化的挑战;对欧洲的身份认同问题的探讨则为世界主义共同体增添了新案例;共同体的发展理论体现了德兰蒂对于共同体的持续思考和理论贡献,也说明共同体理论是动态发展、持续更新的,并且展示了共同体鲜明的未来向度。德兰蒂曾在2022年6月做客华东师范大学,做题为“未来理论:如何理解重大社会变革”的报告。他在梳理未来的理论时指出,在哲学思想中,伊曼努尔· 康德(Immanuel Kant,1724—1804)、卡尔· 马克思(Karl Marx,1818—1883)、斯蒂芬· 平克(Steven Pinker,1954— )认为未来代表着一种进步,而在海德格尔以及莱因哈特· 柯塞勒克(Reinhart Koselleck,1923—2006)那里,未来则意味着寻回失去的东西或者是对经验视野的拓宽。技术发展无疑影响了思考未来的角度,未来作为对当下的延续,逐渐成为预测和筹谋的对象。随着社会日渐复杂化,未来在乌尔里希· 贝克(Ulrich Beck,1944—2015)、阿尔文· 托夫勒(Alvin Toffler,1928—2016)以及尼克拉斯· 卢曼(Niklas Luhmann,1927—1998)那里成为风险和不可知的对象。在《共同体》中,德兰蒂对于未来持相对乐观态度,强调沟通和情感的重要性。他认为“人类世”的政治挑战与世界主义所面临的挑战具有相似之处。我们必须关注重大社会变迁及其带来的思潮变化,警惕“人类世”的威胁,保持共同体理论的当下性与开放性。
鲍曼说:“共同体意味着的并不是一种我们可以获得和享受的世界,而是一种我们将热切希望栖息、希望重新拥有的世界。”共同体经历了历史沉浮,受到现代性冲击,在后现代具备了新形式,引发了新讨论。它是一种“希望话语”,其未来建构值得期待。对于这本专著的批判性、拓展性和反思性阅读,可能也是德兰蒂最希望看到的图景。我们可以沿着德兰蒂“关键词”式共同体理论地图,研读相关理论家的著作,找到文学、社会学、哲学、政治学等不同学科交融之处,从理论家的相通与争辩点发现新问题、探索新路径,挖掘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与外延,以希望原则建构开放、动态、多元的“尚未”共同体。
——曾桂娥
译者简介
(图源上海大学官网)
曾桂娥,文学博士,上海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爱尔兰研究中心主任。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访问学者,英国卡迪夫大学访问学者。上海市“浦江人才”学者,上海市“育才奖”获得者。主要研究当代英美文学、乌托邦、命运共同体等。著有《乌托邦的女性想象》(2012),主编教材《英美文学研究论文写作:案例与方法》(2021)。参与编著6种,独立译著13种,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主持并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科伦·麦凯恩的命运共同体书写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美国‘9·11’主题小说研究”)等。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当代爱尔兰小说个体叙事与民族建构研究”(在研)。
文献卷
《小说中的共同体》
《共同体》(第三版)
即将出版,敬请期待:
《共同体的象征性建构》
《文学能为共同体做什么?》
《重访共同体》
《文学中的共同体——文学— 政治介入的现实性》
《共同体与现代主义主体新论》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英国文学的命运共同体表征与审美研究”文献卷首部译作出版!
学术观点 | 乔国强:美国犹太文学的叙事时间——一种历史经验的认知形式
《中国外语教材史》(上、下卷)——还原中国外语教材百余年演变的历史曲线
思飞学术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学术事业部
上海外语教育学术出版中心(上海市新闻出版局授牌运作)
欢迎留言